持枪抢劫判几年,如何处罚持枪抢劫
一、持枪抢劫是怎样认定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其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从这一司法解释可以看出,持枪抢劫除了直接使用枪支作为抢劫的暴力或胁迫手段外,还包括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以此作为威胁被害人手段的情形。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包括玩具手枪等假枪的情形。上述司法解释指出:“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枪支”的概念和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以下简称《枪支管理法》)的规定。因此,随身携带玩具手枪等假枪,虽然可能和真枪一样对被害人起到精神强制作用,但是毕竟事实上不可能损害他人健康或生命,即并无现实的危害性,不适用该加重构成的规定。行为人使用自行改造、制造的土枪,能否包括在内?这尚需具体分析,关键在于所持的枪支能否发射金属弹丸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这一特征也是《枪支管理法》中所规范的枪支的基本特征。所以对于持有机件已经损坏而无法使用的废枪进行抢劫的,不能视为“持枪抢劫”,否则,无异于等同于“持械抢劫”,是有违罪刑法定精神的。行为人虽然携带有枪支,但并未向被害人显示,也未使用、携事枪支行为与劫取财物之间没有任何主客观联系的,则不能适用上述的加重构成。
二、持枪抢劫该如何判刑
如果代为人以假作真,如手持仿真枪等,则也不属于这种情形。持枪抢劫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对公民人身权利包括健康权、生命权的威胁也很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行为人的持枪行为本身往往已构成本法第128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枪支罪。若行为人所持的枪支系非法制造、买卖、盗窃、抢夺、抢劫而来的,则不仅应追究其持枪抢劫的刑事责任,对其非法制造、买卖、盗窃、抢夺、抢劫枪支的行为也应认定为相应的犯罪,实行并罚。持枪抢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综合以上内容分析,要是行为人是属于持枪抢劫行为的话,那么此时的处罚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由此可见,我国对持枪抢劫的处罚还是比较严厉的,因此我们建议最好是委托一位专业的律师来为您进行辩护。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单方违约解除合同有哪些法律后果与违约责任?
单方违约解除合同有哪些法律后果与违约责任?众所周知,合同的签订是为了同时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当事人利益而存在的。但很多时候也会有单方违约解除合......
·一、房产合作协议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一、房产合作协议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立本协议当事人:甲方:乙方:丙方:本协议双方当事人本着自愿,公平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合作开发......
·离婚时夫妻的债务该怎么分
离婚时夫妻的债务该怎么分一、离婚时夫妻的债务该怎么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
·协议离婚一方放弃债权债务该怎么办?
协议离婚一方放弃债权债务该怎么办?一、协议离婚一方放弃债权债务应如何处理?从婚姻法角度分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
·撤销合同中的重大误解是怎样的
撤销合同中的重大误解是怎样的一、撤销合同中的重大误解是怎样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
·如何对渎职犯罪量刑处罚
当您利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时,如果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
·讨债需要提供什么证据?
讨债需要提供什么证据?在很多借贷案件中,债务人以种种借口拖着不还,不是说没钱就是避而不见。此时,若没有充分的证据,债权人即使想通过诉讼途径......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条件是什么?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条件是什么?抗辩权即不安抗辩权,一般指的是签订合同的双方互相负有债务,其中一方无法偿还债务和履行义务、到需要偿还债务时另一......
·认罪悔罪是指什么意思?
认罪悔罪是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的主观态度,它反映了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以及对于犯罪事实的正确认知。如果一个穷凶极恶面对证据确凿也坚持不认罪不悔罪,......
·妻子和别人的孩子怎么上户口
给妻子上户口需要先到女方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女方的户籍证明,之后拿着户籍证明、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或者村委会证明到户籍所在......
·扣职工工资规定是怎么样的?
扣职工工资规定是怎么样的?一、扣职工工资规定是怎么样的??扣职工工资规定是根据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部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