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借贷纠纷会坐牢吗 一、民事借贷纠纷会坐牢吗?
一、民事借贷纠纷会坐牢吗?
什么情况会判刑 民间借贷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刑事案件的范畴,民事纠纷一般不会涉及到坐牢的问题。但如果民间借贷经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当事人无理由拒绝履行判决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有可能涉嫌拒绝履行判决、裁定刑事犯罪,一经定罪,有可能会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民间借贷的特征有哪些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借贷双方通过签订书面借贷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关系是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便受法律的保护。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借贷双方是否形成借贷关系以及借贷数额、借贷标的、借贷期限等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书面或口头协议。只要协议内容合法,都是允许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借贷双方间是否形成借贷关系,除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求出借人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这样借贷关系才算正式成立。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不属于出借人或出借人没有支配权的财产形成的借贷关系无效,不受法律的保护。
5、民间借贷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是否有偿由借贷双方约定。只有事先在书面或口头协议中约定有偿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还本时支付利息。
三、民间借贷程序是怎样的
1、公民与法人之间 借款人持相关证件到投资公司登记(借款人身份证、户口本;抵押物的相关权属证明);借款人提供个人资信证明并说明借款用途;投资公司对借款人资信考察及对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签订抵押借款合同,同时办理相关抵押登记手续。
2、公民之间 通常只需借贷人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明即可,若借贷人有提供抵押物作为抵押贷款的话,那么还需借贷人提供有关抵押物的产权证明;然后双方签订借款合同或者借条即可。
3、银行无抵押贷款 银行无抵押贷款需要申请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申请人本人亲自去银行办理,无人代理办理。银行无抵押贷款流程:递交申请资料;送交审批部门审核;签订贷款合同。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什么情况下离婚可以得到赔偿?
什么情况下离婚可以得到赔偿?(一)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它不仅包括法律......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期限有多久?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期限有多久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六个月个执结。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
·体罚学生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体罚学生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一、体罚学生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
·受胁迫书写的借条是否无效
受胁迫书写的借条是否无效1、在受到威胁、胁迫、恐吓的情况下所写的借条无效2、其内容不属于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受法律的保护。但被胁迫人在解除胁......
·辞退员工补偿金交个人所得税吗
辞退员工补偿金交个人所得税吗?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
·当事人起诉后多长时间下传票?
当事人起诉后多长时间下传票?一、起诉后多长时间下传票?法院从收到起诉书到发出传票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对起诉书的审查,根据《民事诉......
·恶意拖欠信用卡欠款判多少年?
恶意拖欠信用卡欠款判多少年?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1、恶意透支,数额在五......
·可撤销合同具备怎样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合同签订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若想撤销合同就必须要符合法定条件。那么,法律中要求可撤销合同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在具备了这些条件后,......
·什么是劳动关系解除时间
社生活中,每个具有社会劳动力的人肯定都会去工作,我们到一个单位就职就形成了和这个单位的劳动关系,那么,劳动关系有开始也会有终结,劳动关系的终......
·夫妻一方过错离婚财产怎么分配?
在实际生活中,夫妻因为一方出轨、家暴等过错而离婚的案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我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也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了规定,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