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方无收入抚养费怎么给?
对于女方无收入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如具有劳动能力的,原则上应支付子女抚养费,因抚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不能因暂时无收入而免除其义务,应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对于低收入的。按照上述比例计算低于上述的幅度的,如有较多其他财产的,可不按上述比例而按上述幅度判决,以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如财产不多或无财产的,结合抚养人的抚养能力,可不按上述比例而低于上述幅度判决,以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抚育费给付期限
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18周岁为止。但有两种情况例外。
第一,16周年以上不满18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第二,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条件的。
抚养费不单指生活费,《婚姻法》解释(一)第21条明确规定:“抚养费”包括三项,即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所以,在离婚时,除生活费外,要充分考虑教育费和医疗费,在抚养费的标准(20~30%比例)范围内争取较高的比例。
抚育费给付方法
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8条规定: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第9条规定: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根据以上规定,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按月打入孩子抚养费的专用账户或在探视孩子时支付,实践中,很多当事人都要求对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因为这样一来省去要钱的麻烦,二来可以折抵给付对方房款。但是,是否采用一次性的支付方式,法院要看对方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的态度。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同意一次性支付的,法院不会判令其一次性支付。
综上所述,夫妻离婚之后把孩子交给父亲抚养的话也就需要母亲承担起给抚养费的责任,但是有很多的家庭中的女性都是完全的家庭妇女而没有工作,但是即便如此对于作为母亲抚养孩子的义务并不会消失,所以没有收入可以用自己合法的财产抵消或者协商暂缓。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非因公死亡是否有子女抚养费?
非因公死亡是否有子女抚养费?非因公死亡子女不能领取抚养费,但是有供养知悉亲属救济费。非因公死亡,社保待遇有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根据《社会保险法......
·认缴资金后缴纳资金提前怎么办
认缴资金后缴纳资金提前怎么办 目前注册资本制度是认缴制度,也就是说在办理营业执照的时候,工商局不需要验资报告,而且注册资本大小和注册资本......
·端午节工资该怎么算?
工资报酬是劳动者生活的最主要来源,所以每位劳动者对于自己所能获得的工资要了如指掌。劳动者除了需要知道自己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待遇外,也要对单位的......
·商标恶意抢注后怎么补救
一、商标恶意抢注后怎么补救?
商标恶意抢注后怎么补救一、商标恶意抢注后怎么补救?1、当被抢注商标进入初步审定公告,提出异议。法律依据:《商标法》第三十条对初步审定的......
·工伤纠纷属不属于仲裁受理范围
工伤纠纷属不属于仲裁受理范围一、工伤纠纷属不属于仲裁受理范围?工伤纠纷属于仲裁受理范围,仲裁机构的受理范围主要包括: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
·身在异地可以办结婚证吗
可以。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在异地办理结婚登记的内......
·男方诉讼离婚有什么限制吗?
离婚时双方的事情,男方女方都有起诉离婚的权利,可是法律规定了在女方特定时期,男方是不可以提出离婚的。那到底男方诉讼离婚有怎样的限制呢?而在男方......
·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
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一、根据相关规定有期缓刑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法院判决有期徒刑,暂不执行刑罚,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违法犯......
·在注册商标前加一字是否构成侵权
如果添加的字无法形成明显的区别,且为相同的名称情况下,判定侵权。经商标管理机构依法核准注册的商标。商标的注册需具备法定条件和经法定程序。在商......
·商业秘密损失赔偿市场法有什么标准
在市场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下,企业之间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其中就有不少缺乏职业素养的职工通过买卖商业机密来获取报酬,这在法律意义上违法的。那么,......
·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是怎样的
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是怎样的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