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期间辞退员工怎么算工资?
一、病假期间辞退员工怎么算工资?
工资依照正常工资结算,每月工资除以21.92天为日工资。计算员工最后一个月的实际工作天数,乘以日工资就是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因为是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所以必须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劳动者,或发放一个月工作作为“代通知金”。并且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依照劳动者工作期间给与经济补偿金。工作不满半年者,发放半个月,满半年不满一年发放一个月,每满一年多发放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在员工交接完毕,离开公司时一次性结清。
二、单位能解雇试用期员工吗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仅限于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除上述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三、单位违法约定试用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1)用人单位约定的试用期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长期限。
(2)同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两次以上的试用期。
(3)用人单位在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期限不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4)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仅约定试用期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
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法律问题:
(1)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新规定:需提前三天通知。
(2)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违约金是否有效?答案是无效。
(3)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无需赔偿。
(4)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无需赔偿。
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并签订了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都是不可以随意辞退劳动者的,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正当理由就辞退员工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那么在确定和计算经济补偿金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来确定,同时也是需要一次性支付完毕。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关于专业工程发包是什么?
一个建设工程少不了承包,有承包自然有分包,还有发包。而发包模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项目的建设成本、建设速度、以及建设工程的质量。所以,......
·企业认缴注册资本去哪里了
一,企业认缴注册资本去哪里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工商登记制度的一项改革措施。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
·新员工入职方式怎么写?
现今社会,早已过了大学毕业包分配的阶段,毕业生都需要自己找工作。自己找工作,首先要知道招聘消息,投递简历后,才可能得到面试机会。获取招聘消息......
·刑事拘留不允许探望吗?
刑事拘留不允许探望吗?刑事拘留期间是不允许探望的,这是为了防止其亲属在探视时与其串供,若是此种行为一旦发生,难免就会导致公司机关的侦查工作,以......
·根据刑法规定入室盗窃罪会判多久?
一、根据刑法规定入室盗窃罪会判多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
·发现妻子重婚怎办能报警察吗?
发现妻子重婚怎办能报警察吗?对于婚外情一方,重婚罪肯定是要判刑的,即使是拘役,也属于刑事处罚。对于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也是触犯刑法的。......
·个人债权债务清理中举证责任和期限是什么?
个人债权债务清理中举证责任和期限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难免和他人发生债务往来,一般到年底时,您都会对个人债权债务清理。对于无法收回的债......
·兼职劳动合同福利是怎么认定的?
兼职劳动合同福利是怎么认定的?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7条获得: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
·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有哪些
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有哪些?一、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是什么合同生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是合同生效时间的一般规定,即......
·可以通过手机号码起诉么
可以通过手机号码起诉么一、可以通过手机号码起诉么只有被告的的电话号,没有被告的地址,法院不会给立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