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逃逸可以判缓刑吗
一、交通肇事罪逃逸可以判缓刑吗
交通肇事罪逃逸是不可以判处缓刑的。根据法律规定,肇事逃逸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司法解释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根据法律上规定的肇事逃逸的判罚规定,最低也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是不适用于缓刑的。肇事逃逸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如果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不及时对伤员进行救治,很有可能给伤员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在司法认定中,肇事逃逸是需要被终生禁驾的,另外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认定其犯罪事实。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没合同别人欠钱不还怎么办?
没合同别人欠钱不还怎么办?没合同别人欠钱不还也是可以起诉的,应当提交转账记录或者相关录音文件来进行证明处理,比如人证、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或电......
·侵占罪埋藏物司法解释是什么?
侵占罪埋藏物司法解释是什么?持有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侵占他人财物,必须是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犯罪。侵占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将代为保......
·公司起诉泄密哪些证据才可以证明犯罪?
公司起诉泄密哪些证据才可以证明犯罪?一、公司起诉泄密哪些证据才可以证明犯罪?《泄密案件查处办法》第十七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
·财产侵权案件诉讼费标准是什么?
他人对我们的财产进行侵占造成伤害的话,可以就财产侵权提起诉讼赔偿。我们知道,提出诉讼是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的。那么,对于财产侵权案件诉讼费的话,......
·起诉后可以改变诉讼标的吗?
起诉后可以改变诉讼标的吗?开庭之后还能更改诉讼标的,诉讼标的不仅是民事诉讼中法院裁判的对象,也是裁判对象的最基本和最小的单位。法院总是根据每......
·起诉
起诉离婚案件的起诉,是指婚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与对方婚姻关系的请求。起诉一方当事人就是原告,被诉的一方当事人就是被告,诉讼开......
·诉讼离婚流程要怎么走第一阶段
诉讼离婚流程要怎么走第一阶段,法院起诉离婚程序的起诉阶段离婚案件的起诉,是指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与对方婚姻关系的请求。离婚案件起诉时......
·高空坠物责任归警察管是否有这方面的规定
高空坠物责任归警察管是否有这方面的规定近日来,因为高空坠物导致当事人受伤,并且当事人直接起诉整栋居民的这样一种新闻,使得高空坠物伤人案的归......
·变更监护权纠纷之变更监护权的民事法律效果
?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一旦确定好了,该监护人就要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的话就会变更监护人。那么发生变更监护权纠纷带来的民事法律效果是怎......
·刑事诉讼法回避对象有哪些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如果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都需要进行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