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非法收童工犯法吗?
一、童工
童工就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并且在社会当中引起了很多人的极大程度关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飞快进步,有结合国家社会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进化,大多数国家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安全保障做出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和处理办法。
二、收童工犯法吗 《劳动法》规定:凡用人单位使用童工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在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使用童工的,从重处罚;用人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改正的,将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1万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并吊销营业执照或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按照每介绍一人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拐骗童工,强迫童工劳动,使用童工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以及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使用不满14周岁的童工,或造成童工死亡或严重伤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劳动保障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构成犯罪的,也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务院令第364号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规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就是童工;同时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其不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也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负有相关义务?童工受到国家保护,国家名门禁止任何企业使用童工,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的罚款标注给予惩罚。非法招用未成年人还有可能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的,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行文至此,从以上文章我们可以解决收童工犯法吗的问题,更多相关的知识欢迎咨询。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王庆磊律师,手机:18012961823
@王庆磊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1982年出生,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擅长合同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自执业以来秉承...More>>
·医疗事故赔偿主体是谁?
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是可以向医院请求赔偿的。但医疗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某位医疗人员的过失所引起的,因此许多人认为医疗事故中的损失......
·存单质押股东会决议不通过还能否质押?
存单质押股东会决议不通过还能否质押?一、存单质押股东会决议不通过还能否质押?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此类行为要求公司的股东会作出决议,一致同意质押。......
·什么是证据,证据的种类与分类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证据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
·缓刑对配偶有影响吗
无影响。根据刑法第76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
·缓刑又犯新罪先并后减处理吗?
缓刑又犯新罪先并后减处理吗?撤销缓刑后的数罪并罚,实行先并后减的规则。即适用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
·房产交易增值税怎么算
增值税税率及减免规定:1、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2、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
·图片侵权判定的规定是怎样的?
图片侵权判定的规定是怎样的?图片侵权判定标准是图案里面的某些特色标志或图案,只是单纯调整颜色和色调的,属于侵权。或者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也属于......
·家庭成员土地承包纠纷
家庭成员土地承包纠纷一、家庭成员土地承包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纠纷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村土地承......
·一、根据法律规定无锡安置房可以贷款?
一、根据法律规定无锡安置房可以贷款?根据法律规定无锡安置房是可以贷款的。无锡的安置房几年可以上市交易?无锡安置房一般需五年才能进行上市交易。安......
·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本合同期限为____年,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二、劳动报酬甲方每月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为______元......
·酒店因辞退员工不让员工进违法吗?
酒店因辞退员工不让员工进违法吗?一、酒店因辞退员工不让员工进违法吗?酒店因辞退员工不让员工进违法。1、辞退员工事实依据不充分2、辞退员工......